近年来,我县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把握冰雪旅游发展机遇,以高水准、高效率谋划项目,促进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打造镇赉北方渔岛特色生态旅游品牌,重点打造“1+N”冬捕基地,建设了一条集养殖、捕捞、加工和渔猎文化游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冬捕经济产业链,推动镇赉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
冬捕,是指冬季在结着厚厚冰层的湖面上,进行打眼穿网到冰面下方捕鱼的一种渔猎方式,最早出现可追溯到辽金时期,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一古老的冰上捕鱼生产方式,不仅展示出传统渔业的迷人景观和北方冬季的奇特风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冬日的中国北方渔岛·哈尔淖是四季之中最壮观、最豪迈、最富东北风情的,它用富饶温暖着寒冷的冬季,告诉人们这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每年冬至后至春节前的一段时间,是北方渔岛·哈尔淖进行大规模冬季捕鱼作业的黄金时间,一场集文化、美食、休闲于一体的盛会如约而至。
东方刚刚露出鱼肚白,一声声响亮的号子,唱响了“冰湖腾鱼”的序曲。渔工们头戴皮帽、身着皮袄,演绎着隆重、庄严的祭祀仪式。备下九九礼、吟诵祭湖辞、献上蓝哈达、畅饮壮行酒,随着渔把头一声“上冰”,所有参加冬捕人员,浩浩荡荡开赴冰上作业。约半米厚的湖面冰层上,传杆下水,按照冰眼的方向,牵着绳索,拖动大网在冰下行进。随着时间的推移,渔网在绞网机的牵引下开始渐渐紧收,左右各十几名渔工排着队、喊着号子将大网缓缓拉出冰面,数万斤鲜鱼在氤氲的水汽中连蹦带跳地被拉上冰面,让湖面上围观的人群瞬间沸腾。大个的胖头,修长圆滚的草鱼,青根、鲫鱼、鲶鱼,名贵的武昌、鳜鱼翻涌着被拖上岸,围观的游客们共同见证了冬捕的奇妙过程。
头鱼拍卖是每年冬捕的重头戏,渔民们将象征着吉祥的“头鱼”挂上展示台,依照首网“头鱼”的“个头”大小,供游客们竞价抢拍,拍卖头鱼获得的利润将用于第二年购买鱼种。据了解,2023年冬捕活动中,头鱼拍卖出了99.99万元的好价钱,创历史新高。人们认为,抢头鱼、有富余、享富裕是拍头鱼的好彩头,希望头鱼为自己、为家人、为事业带来永久的福运。
踏雪寻鱼,感受渔猎文化的独特魅力,怎么少得了现场品鲜鱼。冰天雪地,鱼锅飘香,铁锅炖鱼、鱼肉水饺、蒸鱼干、煎鱼等肥美鲜香特色美食,让游客大饱口福,流连忘返。冰封的湖面上,人头攒动,热情似火。作为天然大冰场,造型各异的冰雕雪雕,网红鱼塔供广大游客拍照打卡。滑冰表演、抽冰猴、滑冰车、冰上自行车、雪地摩托等具有传统和地域特色的趣味冰雪娱乐项目也在现场一一呈现,让游客在活动现场充分感受到冰雪运动的独特魅力,也让冬捕这一传统民俗更加鲜活生动。
中国北方渔岛·哈尔淖现有水面7万亩,自然捕鱼水面达12万亩,所产鱼类味道鲜美。盛产青鱼、草鱼、鲢鱼、鳙鱼四大家鱼及其他30多个品种的鱼类,是吉林省优质淡水鱼养殖基地。坐拥渔业资源“宝库”,如何挖掘出更高的价值?随着中国北方渔岛·哈尔淖冬捕的名气越来越响,每年的冬捕季成了渔民的“忙季”,生态旅游效益日益凸显,立足渔业,做强文旅,吸引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游客量大幅增长,产业链条不断扩展外延、释放红利。头鱼拍卖价格连年刷新,冬捕品鱼农家乐生意红火,鱼肉深加工产品实现在线销售,形成了固定且长期的经济效应。近年来,北方渔岛针对市场需求,不断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精细分割的鱼肉、美味的鱼肉水饺,都为渔场营收拓宽了空间,农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2015年,中国北方渔岛哈尔淖有机鱼入选“全国十大魅力农产品”。在北方渔岛冰雪旅游节的鱼产品展销区,不仅呈现有机成品鱼独立及分割、名特优套装、鱼肉水饺等展销。同时,接纳县域内特色农产品展销。各乡镇“第一书记”纷纷来到冰面上,为所在村屯特色农产品代言,以优良品质、优秀品牌促进域内外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的交流合作,形成了一条“冬捕经济带”。
渔业兴盛,火的不仅仅是鱼。得益于河湖连通等工程的实施,曾经盐碱地连片的镇赉县如今水田遍地。粮食产量突破36.5亿斤,实现“十五连丰”;水稻产量20.5亿斤,占全市水稻总产量的42.7%,蝉联全省第一。全县湖泊泡塘养殖河蟹14.5万亩,稻田养蟹5.6万亩。全县水产品产量达2.73万吨,渔业经济产值突破5亿元,被国家农业农村部授予2021-2025年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县,是全国首批命名的国家级健康养殖示范县之一。而在冬捕作业的约20天时间里,渔业产量达50万斤,预计接待游客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00万元。带动当地村民就业200余人,增收60万元,用渔业的丰收把“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变成了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县充分利用冬季资源优势,以冰雪资源、民俗文化为依托,大力发展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将“冰雪+民俗”“冰雪+体育”“冰雪+文化”深度融合,全面拓展冬季旅游市场,打造冬季旅游特色名片,不断让“冷资源”迸发出“热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