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地处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分布区之一,域内半数以上耕地为盐碱地,曾被风沙常伴、旱涝急转、地僻人穷等长期限制发展的镇赉,在探索中形成了“以稻治碱、以稻治涝、以稻致富”发展理念,实现了水稻生产“从无到有”“从低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的阶段性飞跃。站在新征程,我县将持续谋划水稻产业发展新思路,进一步实现产业融合升级,擦亮“水稻强县”新名片。
秋风送爽,稻花飘香。在松花江最大支流嫩江之畔,水稻的灌浆期陆续结束,颗粒饱满的稻穗被压弯了腰。再有不到一个月,这里的稻田就会迎来丰收期。
我县水稻种植历史不足40年,却已连续4年在全省夺得水稻产量第一。2022年,在吉林省启动“千亿斤粮”生产工程背景下,我县扩大水稻种植面积达155万亩,相较往年新增10万亩,比“种植元年”1986年增加了1.4万多倍,预计产量将在20亿斤左右。
为提质增量高产,我县聚焦良田、良种、良法、良技等重点关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依托“引嫩入白”和“河湖连通”工程,将汛期嫩江水系的富余水资源存蓄到天然泡沼和湿地,使“人工湿地”与天然湿地共同纳入生态大循环,持续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将盐碱滩滋润为米粮川。选育吉粳816、吉粳830、稻花香等优质高产耐盐碱的水稻品种,积极推广“三推两早一达标”、“一抢三替”和水稻机插秧同步侧身施肥等技术,同时减肥减药,增施有机肥,不断提升稻米绿色生态含量。
绿色生态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由之路,也是优质稻米产品占据市场的“法宝”。近年来,我县立足生态强县发展定位,以水稻种植为中心、水产养殖为辅的种养健康发展为撬动杠杆,通过政府重视主导指导,水产部门服务支撑,依托全县水稻资源优势,在全县县域内重点实施“2655”稻蟹综合种养示范推广工程,一方面利用螃蟹来为水稻松土、除草、捉虫、肥田,促进水稻生长,另一方面水稻为螃蟹提供优质的生长环境,水稻与螃蟹之间互相促进、共同生长的生态种养模式,便培育出了绿色无污染的蟹田米和稻田蟹,实现了水稻、水产互促融合,绿色发展、多元增收。
2017年“镇赉大米”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也成为吉林西部弱碱米的代表。目前,我县已有66个品种得到绿色有机认证,累计注册大米品牌商标207个。
未来,我县还将依托域内稻米加工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延长稻米加工产业链条,进一步拓宽粮食产销合作渠道,为“镇赉大米”做大做强增添更多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