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人民日报社会版头条以《吉林镇赉:农业增效 农民增收》为题,点赞我县持续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充分挖掘盐碱地综合利用潜力,加强现有盐碱耕地改造提升,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大文章,累计治理盐碱地56.78万亩。今年,我县的水稻产量约为20.5亿斤,是吉林省水稻产量第一大县。特色产业持续增效,为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多年来,随着引嫩入白等供水工程的实施,依托水资源改土种地成为现实。我县通过引水入渠,种植水稻,用水冲刷减轻盐渍化,使土壤积累出耕层。2013年起,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实施的“河湖连通”工程,更是将嫩江、洮儿河、霍林河等水系资源打通。吉林省西部逐渐形成河湖泡沼互济的水网,盐碱地治理有了“水到渠成”的好条件。如今,我县针对盐碱地治理的节本、增效两个环节持续发力,一方面推行“节水治碱”,对不同程度盐碱地治理的用水需求精确定量,避免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利用秸秆发酵生物肥等材料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技术。经治理后的盐碱地,亩产在1000斤左右,较改良前亩增产350—400斤,亩增加效益500元以上。
科技赋能,接力筛选推广良种。1988年至今,35年间,吉林省农业科学院老中青三代科技人员坚持在我县嘎什根乡进行盐碱地水稻种植技术攻关研究、试验和推广,采取科技与政府紧密结合、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专家与农民紧密结合的模式,在生产中进行科技攻关,在实践中进行技术推广,让水稻在这片盐碱地上扎根,并使产量达到每公顷10吨。
第一代科学家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代科学家解决了从低产到高产的问题。到了第三代科学家,研究课题是“优质优价”,在保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的同时,帮助农民节本增效,让农民在“以稻致富”这条路上走得更踏实。如今,让稻米优质更优价的“稻蟹共养”模式正在我县逐步推开。采用“稻蟹共养”模式后,每公顷增收在5000元以上。随着越来越多盐碱地被改造为具有“人工湿地”属性的稻田,我县的湿地面积不断扩大,加之生态化的“稻蟹共养”模式,整个县域的生态环境得到整体提升,曾经寂静的盐碱滩如今充满生机。
从“不毛之地”到“鱼米之乡”,我县持续推动盐碱地治理工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水稻种植面积已达155万亩,产量达100万吨,水稻单产由1983年的亩产300公斤增加到当前的近650公斤。全县稻米年加工量在40万吨左右,产值达2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