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底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黑鱼泡镇岔台村用3年多的时间,让119户217人成功脱贫,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贫困发生率低于2%,这一过程对于人均耕地极少的贫困村来说是一段“圆梦”之旅。
黑鱼泡镇岔台村全村耕地376.9公倾,共有270户750人,精准识别确定贫困户119户217人。由于交通闭塞,人均耕地较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原因,使得岔台村成为全县深度贫困村之一。为了破解致贫硬结,岔台村跳出传统思维,把增收着眼点放在土地流转、集中种植、引导有劳动能力的村民务工等方面,同时覆盖叠加了扶贫产业作为支撑,乡风民风都有很大改善。
40岁的王磊曾是岔台村的贫困户,只有3亩耕地,由于患有冠心病不能外出务工。2018年,村里根据他的情况聘任他为村屯保洁员,王大哥的生活终于有了保障。
林静波是土生土长的岔台村民,他说耕地和灌溉问题困扰了祖辈多年,2016年开始,扶贫政策的精准落地让他对土地重拾了信心。
流转、承包、引水,这三个措施盘活了岔台村有限且零散分布的耕地资源,有了基础设施做支撑,林静波又承包了点儿水田,种上了稻子,年收入近3万元。
资源有限,方寸是金。大块耕地的难题得到破解,包保部门、驻村工作队和岔台村又让庭院热闹起来。一家四口只有1公顷耕地的赵桂珍一家不再拘于传统耕种,而是将房前屋后庭院重视起来,这些年栽植的作物成了她们增收的宝贝。
要做到寸土必惜、寸土不弃,岔台村仍旧面临考验,一方面手头土地外包出去的村民如何增收?另一方面,粮食产出偏低的土地如何利用?这都是驻村工作队要计算的拔高题。
村屯环境整洁鲜亮、扶贫项目遍地开花、民风淳朴积极向上、村民和谐干劲十足......曾经迷茫不知前路的贫困乡村,经过5年的“逆袭”逐渐成了世外桃源,岔台村的小康路正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