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叶飘香传万里,端午佳节又来临。端午节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2006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起,端午节正式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端午节究竟从何而来?它还有哪些其他的名字?让我们来盘点一下端午的那些事儿。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越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
过端午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在南方过端午有祭屈原、赛龙舟、挂菖蒲的习俗,而在北方则有插艾叶、佩香囊、吃鸡蛋的传统。虽然南北方过端午的风俗习惯不尽相同,但是作为端午标志性食物的粽子,却是节日里不可或缺的主角儿。
传说粽子是为祭投江的屈原而开始制作流传的,将粽子作为鱼饵投放,目的是保护屈原的遗体不被鱼吃而损坏。此后每年的这天,人们便以互相送粽子作为对屈原的纪念。早在一个星期之前,各大超市、卖场就推出了各式各样的粽子。记者走访了解到,今年的粽子新品多、花样多,除了传统的红枣粽、豆沙粽之外,还囊括了多种水果风味馅料,既有纸质礼盒装粽子,也有散装或袋装的简装粽子,价格也比较“亲民”,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选购。尽管卖的粽子花样繁多,但仍有不少市民选择自己动手包粽子。
走进建平乡碗卜屯村民于云国家,他和他的老伴李大娘正精心准备包粽子的食材,江米、粽叶、大枣、蜜豆,一应俱全。于大爷告诉记者,包粽子是端午节最具标志性的活动,小时候的端午节,长辈们总是围坐一起,折纸葫芦、包粽子,仿佛这就是端午节的意义。
将粽子叶折成漏斗状,搭配上各种自己喜欢的馅料,将粽子叶紧紧缠绕好,再用线绳将粽子细细地捆扎起来,一个粽子就包好了。经过半个小时左右的冷水浸泡,煮出来的粽子晶莹剔透,软糯香甜,与家人围坐一起品尝劳动成果,其乐融融。
当然端午节的习俗远不止这些,在当今多元的社会,传统文化正在逐步接轨现代社会规范与生产生活方式,并以其古老的价值理念释放新的影响力,让中国传统文化得以推崇和传承。作为中华民族的传承者,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