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桑田一瞬间,春秋迭易七十载。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们党引领全国人民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历史画卷,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级跨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各方面均取得了辉煌成就。76岁的于云国作为年代亲历者,见证了国家发展七十年来的沧桑巨变。
迎着明媚的阳光,记者来到了建平乡。刚一进村儿,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映入眼帘,道路两旁,生机盎然的绿化带,规划整齐的路灯,以及一排排鳞次栉比的房屋,无一不展现出美丽乡村建设的喜人成果。走进于云国的家里,干净整洁的屋内各种家具一应俱全,我们的主人公于云国正站在窗台边侍弄花草,看得出来于大爷的日子过得十分惬意美满。他向记者打开了话匣子,和我们重温起时代记忆。
新中国成立初期,于大爷家住的就是用泥土堆成的毛坯房,这种房子十分不稳固,一旦遇上刮风下雨天气便会漏风漏雨,令人苦不堪言。
回忆过去的种种辛酸,于云国没落一滴泪,但当说起如今的好日子,老人激动得几度哽咽,他告诉记者,曾经在农民的思想意识中,种地纳粮是天经地义的事,而随着国家对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自2006年1月1日开始,我国全面取消了农业税,让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走进了历史,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随后国务院相继出台的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补贴政策,也让他们的生活甜上加甜。
农用机械的大力推广和应用,不但减轻了农民的劳作负担,还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随着大伙的“钱袋子”越来越鼓,也加快了咱们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现在于大爷每天的业余生活就是读书看报、侍弄菜园,茶余饭后还会在村里的水泥路上散散步,看乡亲们扭秧歌。于大爷指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告诉记者,乡亲们的生活水平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出行方式也在悄然发生了改变。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农村养老保障尚属空白。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提高了农村养老服务能力和保障水平,在农村实行新农合医疗保险,落实农村低保救助,这些惠农政策让农村贫困群众过上衣食无忧、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的生活,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医疗经济负担。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巨变,追梦奋斗新时代,奋楫扬帆奔未来,我们阔步在圆梦的路上,感受祖国日渐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