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关系国家安危、人民幸福。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我县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将其作为繁荣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充分依托区位、资源等优势,探索现代农业综合发展之路。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全县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吉林省水稻生产第一大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中国“弱碱大米”核心产区等这些熠熠生辉的头衔,彰显着镇赉这个“农业大县”正大步迈向“农业强县”。
盛夏时节,在我县广袤的稻田地里,处处都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经过阳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浇灌,绿油油的稻苗长势喜人,相继进入抽穗扬花、灌浆结实期,丰收在望。近年来,我县重点发展水稻产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效益日趋凸显,“镇赉大米”这一地标品牌知名度逐年提升。
好大米,得益于好生态。我县境内共有4条河流,其中嫩江在我县境内流域面积达1861平方千米,年过境水量217亿立方米。虽然在上世纪70年代我县就建成了白沙滩灌区,80年代就开始尝试开发水田,但对嫩江水资源的利用率不足1%。我县立足自身区位优势,用好水资源,做足水文章,通过实施“白沙滩灌区扩建改造”、“双百工程”等一批大型项目,为粮食增产提供了水资源保证。与此同时,全省大力推动西部生态经济区建设,开展河湖连通等重点湿地补水工程,让退化湿地得到恢复;河湖联通工程使水渠系得到修复,水域实现互补,跑冒滴漏少了,也提高了灌溉效率,同时合理排泄,变水患为水利。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我县地下水位上升了1.1米,年降水由390毫米提高到420毫米。随着农业投入的逐年加大,全县农业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依托“引嫩入白”工程和吉林西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我县水田面积已由上世纪80年代末的40万亩发展到145万亩,稳居“全省水稻第一大县”。
科技提升是粮食增产的内生动力。从 2009 年起,我县开始实行水稻保护性耕作,这种将稻秧根茬粉碎还田的方式,不仅可获得平均10%的增产,更可保护耕层增加土壤有机质,为发展有机种植奠定了基础。在耕作技术方面,我县大力推广“水稻三推两早一达标”技术,有效解决了寒冷稻作区春季低温、秋季早霜、生育期短、积温不足等诸多难题。同时,大力推广简塑盘育苗抛摆秧技术、水稻宽窄行高产栽培技术和水田节水灌溉技术,以提高水稻产量和质量。在病虫害防治方面,采取以生态、生物、物理、化学等防控技术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为确保农业生产不发生重大病虫灾害,实现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技术保障,也保证了镇赉大米的绿色、天然。2009年7月,我县获得“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水稻)原料基地”认证。
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向农业机械化、科技化要产能。现如今,传统的牛耕人掘、肩挑背扛已鲜少见到,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轰鸣的农用机械。全县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0%以上。不仅仅带来了劳动效率的提高,劳动成本也大大下降。
伴随不断优化的种植环境,水稻种植品种也在不断优化。经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县先后改良选种一批优质、高效、抗病,具有广泛适应性的优良高产品种,推广普及后实现了水稻量与质的全面跨越。从过去只能生产品种单一的水稻,到现在有机大米、绿色大米、稻田综合种养等农特产品牌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我县水稻农业发展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去年,我县又建立水稻新品种试验示范基地2个。
为了发展粮食生产,我县立足现有粮食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有针对性寻求战略投资伙伴,规划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组织省、市、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广大农民结对子、建基地,形成“龙头+基地+农户”的产业一体化格局,嫩江湾米业、金帝粮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农业生产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按照“因地制宜、自主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大力发展和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思路,积极创新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
田成方、路成网、林成行、渠相连,肥沃土地上农机纵横,各类农民合作社在镇赉大地开花结果,大农机、大水利、大合作、大科技,昔日盐碱地正展现着现代农业的大气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