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协联苏欣农场盐碱地改良水田示范区,走进光线漫射的试验温室大棚,两侧整齐排列的号码牌引人注目,每个号码牌都对应着不同的水稻品种,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专家们则正在认真观察种子的生长情况。 为全力跑好今年盐碱地水田改良的“第一棒”,苏欣农场抢抓农时,于不久前加紧完成了百栋大棚的播种工作。眼下正值水稻出苗期,企业通过与省农科院合作,严把育苗技术关,对稻种进行精准控温控湿管理,守护好这些承载着盐碱地治理希望的“科技稻种”。 苏欣农场所在的区域原本是一块“不毛之地”,近年来,吉林协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联合攻关,通过选用省农科院水稻所培育的特定水稻品种,同时构建应用了基于柠檬酸石膏、柠檬酸降碱剂和生物有机肥施用等手段的苏打盐碱土全程绿色改良技术,从而推动盐碱地治理从单一治理向系统治理、从短期效益向长期可持续发展转变。2024年,企业所承担的镇赉县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国家试点(改善水田)一期项目,经测产首年改良后亩产超过548.6公斤,这片曾经被视为“白色沙漠”的盐碱地正在逐步变为“致富的绿洲”。 今年,在苏欣农场新建立的核心示范区还将重点聚焦两大方向——耐盐碱品种筛选与关键技术集成。通过对兼具抗逆性和高产性的水稻品种以及关键性技术进行展示,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盐碱地综合治理模式,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注入持续动能。
编辑:陆瑶
初审:陈旭
复审:胡萍
终审:刘笑妍